陈士橹
飞行力学专家。千祥镇上东陈村人。1920年9月24日生。1945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开拓了新的学科研究分支。在弹性飞行器建模、伺服气动弹性动态耦合、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方法,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创建并长期领导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主持的飞行力学学科点在国务院学位办1992年学科评估中获相关27学科点全国总分第一。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6项,培养飞行力学博士、硕士30多名。
杜鹤桂
冶金专家。上卢镇仓前村人。1925年8月生。1949年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毕业,1952年东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炼铁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炼铁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兼任鞍山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技术顾问,重庆大学、华东冶金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顾问、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美国钢铁工程师学会会员等职。其“高炉吹透”理论,提高了中国高炉炼铁的水平。攀枝花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科研试验,获国家集体发明一等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包头特殊矿高炉富氧喷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鞍钢高炉喷吹烟煤工业试验研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专著13本,国内外发表论文200多篇培养硕士、博士生60多名,多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和省级先进工作者。1991年国务院表彰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到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原苏联、芬兰等国讲学访问。1999年6月被中国工程院提名为1999年有效院士候选人。
王人潮
又名祖文。画溪镇王坎头二村人。1931年5月生。1957年南京农学院毕业。历任浙江省农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浙江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科工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评委、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浙江农业大学学报》主编、《遥感应用》主编、《浙江农业学报》副主编、《科技通报》副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作物营养与土壤诊断研究。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攻关、国家基金、国际协作和生产应用课题等几十项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多项。发表学术论著近200篇(本)。创建了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在全国农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浙江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德国Dresden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和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提名为1999年有效院士候选人。
杜福昌
横店镇山朝村人。1931年9月生。1955年江苏医学院毕业,1961年进上海医学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从师于全国心脏病专家陶寿棋教授攻读研究生。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世界高血压联盟盟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二届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紧贴。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医药卫生重点攻关课题的协作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的专著8本。他发掘的防治老慢支的中草药“野马追”,被列入新药典,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曾获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省科委、省卫生厅等多次科技进步奖。
金友煌
上卢镇金店村人。1938年11月18日生。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1982~1991年在加拿大留学与工作,获博士学位,潮汐驱动意义下的异重流研究获加拿大国际高学术标准奖,是美国∑科学家协会会员以及加拿大海洋与大气协会会员。回国后任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常务副主任、部级重点实验室“物理采油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流体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三届世界石油工程教育国际会议的唯一的应邀中国代表。社会任职有中国微波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多相流、非牛顿流与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专业领导小组成员,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安物采能源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是国家863重大项目“大功率微波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项目组长。
当前研究内容有天然气固化技术、振动采油微波采油与火箭采油技术。其中天然气固化技术在现场常压常温条件下试制成功,同时已研制成功井下可控振源、单井出油管微波加热器、单扇形微波传播模式转换器、宽频电伺服压力脉动发生系统,岩芯毛细管固有频率测试系统等。近3年发表专著《微波化学》1部,论文32篇,翻译“石油开采系统”70多万字教材1部,获专利两个。振动条件下的渗流规律的先期研究,获全国物理采油大会的优秀论文奖,“速度分布对分层流中底部边界混合层结构的影响”一文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是西安石油学院物理采油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兼职博士导师,青岛海洋大学兼职博士导师和教授,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及西南石油学院校外博士导师等。他的事迹已为“东方之子”及“世界名人录”所收录。
蔡德龙
郭宅镇白水口村人。1944年生。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专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80年代中期留学日本,从师于“硅肥之父”小林均、国际植物营养学会主席茅野充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硅肥添加剂研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跑遍黄淮地区,提取400多个土样,测出近千个有效数据,提出“土壤类型不同,硅的临界值也不同”的观点,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蔡氏理论”。他的硅肥生产技术,先后获第九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并被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被国家科委誉为“继杂交水稻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92、1996年先后受李鹏总理接见。1997年初,国家授予优秀回国人员奖。
杜志根
横店镇夏源村人。1951年10月生。198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现为金华造漆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直就业于金华造漆厂,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总工程师。主持研制国家级新产品2项,省级新产品4项,主要产品有环保型丙烯酯内外墙涂料。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生产的各种涂料均已与国际高科技产品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程惠芳
女,虎鹿镇厦程里村人。1953年10月生。1977年浙江化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东阳化工厂,不久调浙江化工学院任教,1986年9月进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班,1989年获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入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贸易学省级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为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年鉴》、《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编委,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199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1人才工程)。
胡季强
第三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虎鹿镇岱鲁村人。1961年生。现为浙江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工程师。1982年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毕业,分配到浙江康恩贝公司的前身一兰溪云山制药厂,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企业改制后,任董事长和总经理。199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率先在天然药物领域研制新产品,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参与研究开发的用花粉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前列康”,在国内最早利用银杏叶研制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天保宁”,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于1998年底通过美国FDA论证,获准进入美国市场。
郭广昌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上海青联副主席。横店镇人。1967年生。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曾任调研部长。1992年创办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仅有3.8万元资金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为资产总值11亿元,拥有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和40多家企业,股票市值46亿的高科技集团。先后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1999年4月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潘建伟
马宅镇雅坑村人。1970年生。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留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1999年11月获博士学位,现为博士后。1999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庆祝美国物理协会成立100周年特刊,从该杂志百年来发表的物理论文中选登了21篇,潘建伟等撰写的论文《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研究》入选,为入选论文的唯一中国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作了报道。
吴金元
东阳市六石镇下汪村人。1965年12月出生。现任中天建设集团项目经理。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1995年度吴金元负责施工的上海神农C2高层、上海神农小区获得两个“白玉兰杯”,被评为浙江省进沪施工优秀项目经理。
吴金元有较强的敬业和创新精神,在质量管理上实施“五多”,即多跑、多看、多写、多说、多查。安全管理上推行“五勤”,即眼勤、腿勤、嘴勤、脑勤、手勤。坚持文明施工,工地被评为标准化工地、成建制管理先进工地、治安先进工地、清洁卫生工地。他乐于奉献,遵纪守法,信念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为创优质工程放弃出国旅游的机会,确保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连续两年获公司“重大贡献奖”,成为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优秀项目经理。
邵钦祥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人。1954年9月出生。现任花园工贸集团总经理。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邵钦祥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废寝忘食、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使花园村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362万元。经济总收入达到3550万元,年集体可支配收入672万元,人均收入12198元。
花园村获得“浙江省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模范村”、“浙江省村镇建设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支部”等50多项荣誉。邵钦祥曾被评为金华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奔小康带头人、浙江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农村经济体制,推进花园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累计投入761万元,改善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使全村耕地成为自流灌溉、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发展村办工业,花园工贸集团成为拥有总资产2.7亿元、净资产1.6亿元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分别与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联合开发成功了高科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单晶硅片和维生素D3。
加快花园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旧村改造已累计投入860万元,使全村每户都住上宽敞的3~4层楼房或别墅。
徐永安
东阳市横店人。1965年11月出生。现任横店得邦集团公司总经理。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徐永安1990年9月赴日本求学回归乡里,仅靠9间平房,20万资金,组建东阳市永安化工厂。1993年3月兼并了亏损逾百万的东阳市有机化工合成一厂,当年创造利润149万元。1994年企业更上一层楼,完成产值5600万元,利税412万元。他成绩面前不骄傲,而是自加压力,自强不息。企业通过2年“滚雪球”发展,发展成下辖9家企业,1995年创产值6200万元,利税682万元的集工、科、贸一体化的横店得邦集团公司。企业被评为纳税大户、金华市重点骨干乡镇企业和浙江省优秀化工乡镇企业,徐永安被评为东阳市乡镇企业十佳青年厂长。
杨瑞
马宅镇杨岩村人,1977年8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武警广东省总队汕尾支队司令部参谋,少尉警衔。1998年和1999年杨瑞参与公安部直接督办的“9810”张子强重大刑事案件和“9901”“长胜轮”号货轮的海盗抢劫杀人案中的追捕、押解等勤务,抓获张焕群、翁泗亮等主犯7名。杨瑞多次同中队官兵一道协助广东省公安厅、汕尾市公安局抓获从事非法走私、抢劫、杀人等各类犯罪分子31人。查缴大麻毒品4380千克,假钞150万元,各种枪支7支,小轿车13辆,摩托车300辆,VCD生产线4条,缴获赃款1370万元港币。受到中央“9810”、“9901”专案组和广东省公安厅的表彰。1998年8月被武警广东省总队评为“拥政爱民模范个人”,荣立个人一、二等功各1次。1999年6月被武警总部评为第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0年3月10市委、市政府在马宅镇为杨瑞举行庆功会,并颁发奖金5000元,杨瑞把全部奖金捐献给母校马宅镇初级中学。
吕秉玲
1927年1月出生于吴宁镇北郊塘下前村。东阳中学校友,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被吸收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曾任多届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分会理事,《无机盐工业》和《纯碱工业》杂志编委、主任编委及顾问。长期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学。主要研究盐水体系相图及溶解度的热力学关联。硼矿石的综合利用。著有《无机化工生产相图分析》、《纯碱生产相图分析》,参编《纯碱工学》及《无机盐工业手册》等书。
金玉玕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1937年出生,六石镇油塘下村人。东阳中学校友。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际地质古生物协会副主席、国际二叠系专家协会主席和中国古生物协会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腕足动物化石和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提出新的国际二叠纪地层年代系统,代替沿用了150年的传统年代系统,被各国采用。同时还证明中国乐平统最为完整。国际地层表包含30多个统,只有乐平统是以中国地层为标准的。
潘德炉
海洋遥感专家。吴宁镇卢三村人。1945年12月26日生。1964年毕业于东阳中学。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物理专业。1985~1987年在加拿大海洋科学院研究所进修海洋遥感。1992年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海洋遥感研究,为建立和发展中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科学起到奠基和关键作用,是国际海洋水色荧光遥感机理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完成国家“九五”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21工程、国家卫星重点应用和国际合作等遥感项目15项,取得科研成果4项。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75篇。1994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863”计划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洪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25年4月出生,虎鹿镇厦程里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原四川省情报学会理事。中国遥测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大学毕业后即参加人民空军。为反击国民党对上海轰炸,参与突击组建上海机场地面防空设施,很快扭转华东受空袭局面。立功两次,火线入党。抗美援朝中,率小分队赴朝鲜前线整修坦克电台,获志愿军军功章。回国后,一直在通讯兵工厂从事军品的仿制和研制,完成坦克电台样机、仿苏制TC—9、Y4—M机等电台和空军盲降设备。1955年参与全国首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样机研制生产。1960年奉中央组织部调令至国防科委第九院工作,参与领导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并负责遥测系统。此后,多次带小分队参与航天部配套联试,并于1966年10月完成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原子弹试验中,负责产品中电子系统的厂内制造与检验,送交基地。氢弹试验中,担任基地现场的产品电子系统的技术主管,胜利完成任务。1975年由研究所调九院院部,负责技术情报处工作,组织译编美国军用文献有关对口实验室的解密资料及美国期刊有关文献,多次获得荣誉证书。1980年,赴美国圣迭戈参加第十五届国际遥测会议,带去论文《试论利用都卜勒效应遥测飞行器再入弹道的高度》、《试论再入飞行器引爆后诸参数的遥测问题》、《核武器自控引爆系统初论》、《自控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几个问题》、《电子元器件的抗核辐射问题研究》、《国外集成电路的抗核辐射技术综述》等。
陈新海
1929年8月出生,吴宁镇亭塘村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同年入交通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研究生。1955年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教。1958年赴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当研究生,1963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任导弹控制教研室主任、自动控制研究中心主任。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及学会航空武器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自动控制教材编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航天器材及导弹与控制系统研究。20多年来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共10项,完成研究所和工厂协作项目10多项。已培养博士和博士后31名,硕士20名。编著《最优估计理论》,合著《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等书。《自动控制原理》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在重要学报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1985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1991~1992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并录入《20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任祖伊
1936年2月出生,横店镇下莲塘村(故居上卢镇湶塘村)人。现任浙江省余姚市禽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4年8月从金华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余姚食品公司,一直从事畜牧兽医工作。是世界禽病研究学会会员、省禽病研究会常务理事。1980年始相继完成的“小鹅瘟免疫抗体”、“禽出败猪体免疫血清”、“禽病毒病治疗剂”、“新兽药——强力抗”、“无铅涂膜皮蛋”等多项科研成果,受到部、省、市19次奖励。其中1981年研制的“禽出败猪体免疫血清”连获部、省三等奖, 1985年的“鸭病毒性肝炎免疫技术”、“灭败灵制剂防治禽出败”以及1994年完成的“禽病毒病治疗剂”和“新兽药——强力抗”等先后获商业部二等奖、省三等奖。同期撰写了5本50万字实用科技书籍,120余篇约12万字科普文章和2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鸡鸭鹅病防治新技术》一书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证书,《蛋制品加工》一书被选为中国农业函授大学教材。1998年出版发行《禽病防治500问》。1993~1997年先后2次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禽病大会。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84年~1986年获省劳动模范、宁波市特等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全国首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8年先后被评为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全国商业部特级劳模。1989年9月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劳模。1992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4月当选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农技推广研究员。2001年11月被评为“全国第七届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4月26日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禽病专家任祖伊》在全国播放。
黄强
第十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千祥镇凌头村人。1963年生。东阳二中校友。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自动系毕业,1987年在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航空工业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的“飞豹”飞机数字信息传输系统,解决导航与火控系统的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领导1998年“飞豹”飞机珠海航展和1999年“飞豹”飞机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等活动。完成国内第一架飞机全机电子样机,实现飞机设计无纸化,攻克综合航电火控系统难关等。1991年被原航空航天部和西北工业大学授予“作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原航空航天部评为“首届航空优秀青年”,被陕西航空局评为“航空十佳青年”。1993年荣获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5年荣立运七——200A飞机首飞部级一等功。1997年荣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荣立“飞豹”飞机设计定型部级三等功。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列为国家二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2001年荣获首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分别被西安市和陕西省评为2001年“十大新闻人物”。
王惜宝
吴宁镇王户口村人。1964年生。东阳二中校友。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入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中国科学院全属研究所博士后,入选国家“131”人才计划。现为天津大学表面工程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焊接学会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材料及焊接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焊接专业、耐磨材料及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已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省市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重大课题,其中“钾/钠变质Fe-Cr-C涂层合金”荣获美国焊接学会1996年度杰出成就奖,成为中国大陆学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研制的高温磨蚀试验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
徐文荣
东阳市横店人。1935年4月出生。现任横店集团总裁。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文荣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邓小平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使当年的一家小丝厂发展成为被农业部评定的特大型乡镇企业。近10年来,横店集团上交国家税收平均每年增长34%,1999年上交国家税收是1990年的11.8倍。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使横店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75年的75元猛增到1999年的6418元。过去贫穷落后的横店一跃而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实施“西进扶贫”工程,先后在中西部地区创办10多家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1998年长江发生洪灾,他带头捐款,并动员职工支援灾区,捐助灾区款物共达961.1万元。集团还在四川捐建希望小学、青少年宫,徐文荣本人还资助南充市20名贫困儿童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杂费。他关注国企改革,先后兼并、收购12家国企,除妥善安置这些企业的职工外,还先后吸纳3000多名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为国企解困攻关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徐文荣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他利用当地荒山坡,建起各类影视拍摄基地和一大批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徐文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作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非常注意听取民意,广泛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受到各级政府好评,深受群众爱戴,曾先后被评为省市劳模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多次被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
楼忠福
东阳市吴宁镇人。1954年2月出生。现任广厦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楼忠福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实践者,创建浙江省首家建筑集团,在全国建筑企业中首批成立规范化股份公司。广厦建设集团是浙江省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建设部首批49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全国建筑业首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地实现与重庆第一建筑集团公司、中国南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等异地国企联合重组,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为中国建筑业的深化改革作出了贡献,成为1998年中国建筑业十大新闻之一。《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刊文指出:“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一个范例”。广厦集团1999年完成产值25.6亿元,创利税1.76亿元,拥有资产24亿元,分别是1992年成立集团时的21倍、23倍和12倍。连续8年被评为“AAA级资信企业”、东阳市纳税大户,获得“中国建筑业优秀企业”称号。
广厦建设集团是全省最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获全国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全国QC成果奖(3项)。广厦集团施工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65%以上,创出各级优质工程120余项,是浙江省惟一连续3年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的企业。
楼忠福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做人以德为本,撰写发表《现代企业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真诚地关心爱护职工是最根本的政治思想工作》等30余篇论文。楼忠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投资建设东阳儿童公园、西山公园、白云文化城、金华广福肿瘤医院等民心工程、希望工程。
赵松庭
赵松庭,字鹤初(1924—2001),浙江东阳巍山人,曾先后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中国文化部科技司专家组成员;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第六、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在念小学时,经学校老师及父亲启蒙习笛,十三四岁已能演奏《三五七》、《二凡》等婺剧音乐曲调,初中毕业时,担任学校乐队正吹(首席),同时兼任唢呐、长号、板胡等乐器的演奏,并在课余时间大量学习民间音乐。17岁拜昆曲艺人叶小苟学习昆曲,上世纪40年代初就读浙江慈溪锦堂师范,并随校中袁老师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及制作笛子。毕业后担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音乐教师。1947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研习法律。
1949年12月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部队文工团后,随军在朝鲜巧遇在此慰问演出的北派笛子名家刘管乐先生,有感于南方笛艺的局限,遂向其研习“吐”、“滑”、“垛”、“花”等北派笛技。1956年8月随浙江省音乐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大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夏天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回来后,被划为右派,送到农村劳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剥夺上台演奏的权利。遂利用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的制作及乐器声乐的研究。
1970年离开“牛棚”,调到浙江省曲艺队,1973年调回浙江省歌舞团,随后又被打成“右倾翻案分子”。1979年彻底平反后,培养了优秀的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1980年特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1年分别应聘到上海、天津、武汉、济南、南京、四川等音乐学院讲学。1987年评为国家—级演奏员。
赵松庭先生的演奏深受婺剧及昆曲音乐的影响,除南方的典雅秀丽外,尚有朴实、粗犷、豪放、畅快的一面,南派的根底加上北派的技巧,形成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有人将他称之为“南北派”。
赵松庭笛艺生涯70年,被公认为南方浙派的代表人物,可说集演奏、创作、科研、改革、著述、发明、理论、教育于—身,均取得卓越的成就:1956年前后创作改编《早晨》、《三五七》、《鹧鸪飞》、《和平鸽》、《二凡》、《牧羊歌》、《海滨》、《小河淌水》、《流水板》等曲。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成功运用到笛子演奏中。出版《赵松庭的笛子》。1957年创作《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1964年首创浙派排笛演奏《婺江风光》、《采茶忙》、《荫中鸟》。1972年与其弟赵松龄先生合作发表《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1973年于广州交易会演出《火车向着韶山跑》、《采茶忙》、《荫中鸟》,《渔港春潮》创作完成,于广州交易会闭幕式演出。1978年《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论文发表,成功研制大G调低音笛。1979年与曹星先生共同创作《幽兰逢春》。1981年受邀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笛子广播讲座》主讲。1983年出版《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1984年研发玉石龙风笛。出版《笛艺春秋》。1990年研制弯管低音大笛。1992年发表论文《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民族乐器——同管双笛(上)》。1993年发表论文《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民族乐器——同管双笛(下)》;应台北市立国乐团之邀,于台北音乐厅演出《幽兰逢春》。1995年出版《赵松庭笛子金曲精选》CD。1997年至1999年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00年受台湾琴园国乐团邀清,于台北音乐厅举办“笛艺春秋”赵松庭笛艺70年回顾展音乐会。音乐会中演奏了最新研制成功的“雁飞篪”。2001年出版《笛艺春秋》赵松庭笛艺70年回顾展实况CD、VCD。出版《笛子演奏基础教程》入门篇、提高篇、笛子十讲。
赵松庭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江南笛王。2001年4月30日在杭州病故。
马伯英
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怀鲁镇怀鲁村人。1943年12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院,1981年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后在上海医科大学工作,这期间晋升为教授,并选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全国医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文化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85年在英国剑桥工作,并被选为剑桥大学“新学院”高级院员。1993年二度赴剑桥,并再次当选为剑桥大学休斯学院访问院士及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1999年创办英国杏林中医研究院并任院长至今。2002年出任英国中医药联合总会主席。
提出“生态医学规律适应理论”体系,是迄今为止对中医学最深刻而完美的阐释。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逾百篇,著书10多本,并参与《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编撰。其所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享誉海内外。
厉震林
1965年7月生,横店镇厉宅居委会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学总监、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上海戏剧学院支部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1986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学士,并在山东大学经济学系任教4年。1990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获电影学硕士,导师为黄会林教授,毕业以后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后随余秋雨教授攻读戏剧学博士,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阶段导师为周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员性别表演、实验话剧导演和电影导演。著有个人专著《戏剧人格: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写作》、《中国电影和电视的修辞学分析》、《厉震林剧作选》、《中国优伶性别表演研究》、《先锋是一种姿态——60年代出生的中国实验话剧导演研究》,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万字,各类艺术散论40余万字。著有电影文学剧本《落日》、《芝麻开门》、《童年方舟》,拍摄电视剧代表作品有4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等。曾多次获“金鹰奖”、“曹禺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一等奖、“国际优秀论文奖”等国际、国家奖项。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专家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名人、专家辞典。
卢文波
1968年8月生,南马镇姓卢村人。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爆破学会副理事长。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电系毕业,1992年和1995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7月留校任教。1996年底和2000年6月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01年9月起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致力于水工结构工程和工程爆破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先后参加与负责有关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近20项的科技攻关与现场生产试验研究工作。其中属于国家“八五”、“九五”等科技攻关项目有6项。在爆破破岩机理、爆破震动效应控制、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等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发表《三峡工程临时船闸与升船机开挖中的爆破方案优化和爆破振动控制》等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0多篇。
2000年8月获国家留学基金会资助赴美国犹太大学作访问学者1年。2002年8月在第七届国际爆破岩会议上任分会执行主席,受到各国学者和同行的关注。
陈美兰
浙江婺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1964年9月生,东阳江镇上陈村人。现担任金华市人大常委、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金华市劳动模范、金华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浙江省艺术界惟一的中共十六大代表。
1980年身入梨园习艺,天赋条件好,热爱戏曲事业,勤学苦练。扮相俊俏,声音甜润,戏路很宽,基本功扎实,既能文又能武,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1982年获浙江省第一届戏剧小百花会演优秀小百花奖;1985年获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十朵戏剧新花之一,同年被评为浙江省的戏剧“明星”;1989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随后在省第四、七、八、九届戏剧节中均获优秀表演奖;2000年,主演的《昆仑女》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02年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个人获文华表演奖。
陈美兰先后随团参加文化部调演和首届中国戏剧节、亚运会艺术节、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香港首届中国戏曲节、两岸戏曲大展、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纪念活动等,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罗马尼亚、美国、法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演出,博得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赞扬。
陈美兰虽已成为一个名演员,但依然刻苦练功,真诚和气,平易近人。哪里有赈灾义演,哪个建设工地需要慰问演出,都欣然前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会背着铺盖送戏下乡,每年演出100多场,哪怕是草台演出5分钟,照样提前3个多小时化妆,对艺术孜孜以求,奋斗不止。
金义明
又名金贤生,北江镇钏干村人。1942年4月生。1964年浙江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先后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和核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工作,1980年调浙江中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工作,现为总经理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轻工业机械协会塑料机械专业委员会委
员,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主持开发的SZ—200/120注塑机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该成果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产品先后出口到哥伦比亚、美国、印尼、马来西亚、伊朗、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汇约30万美元。主持开发成功负后角连杆合模机填补塑机行业国内空白。成绩显著,多次赴日本、越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塑料机械考察。事迹被选人《中国世纪专家名人录》,荣获2001年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胡谷雨
1963年生,黄田畈镇肖塘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南京分论坛学术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一届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专业,分配到某导弹学院任教。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电子科学泰斗”、“中国雷达事业先驱”毕德显教授,参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分组话音通信”课题,获得两个重要结论,对该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攻读博士学位,是当时全校惟一免试的人,师从著名网络专家谢希仁教授。参加“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负责研制核心部件“网络控制中心”,后获原电子部(现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致力于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研究与教育。先后主持和参与全军近30项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有5项科研成果获信息产业部、全军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6篇,大部分被国家核心期刊采用,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编写全面介绍现代通信网络管理的专著《现代通信网和计算网管理》,翻译出版5部英文原著。获“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总参通信部“优秀科技干部标兵”、南京市“十佳青年科技之星”、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等荣誉称号,三次获总参谋部军功奖励,并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赵宝昌
著名火药炸药专家,1936年4月生,怀鲁镇高大村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原院长、中国民用爆破器材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爆破器材科技情报网网长、火炸药专家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火炸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火炸药燃烧国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建的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留校任教。从事国防战线科研与教学工作。是南京理工大学含能材料学科带头人,中国多基火药的理论研究、配方工艺设计及应用领域的著名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防重点预研多项课题的研究。1984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1986年获机械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7年主持研究“硝基胍火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水平,获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1985年以来参加研究成功12项精细化工产品。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本。编写“火炸药科学与技术”的一部分是600卷《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中的一卷。先后应邀访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犹太大学、伊利诺大学、普度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和俄罗斯的门捷列夫大学等,并进行学术交流。1989年被聘为国际燃烧会议论文评阅人。成绩显著,曾获得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兵器工业总公司、化工部“七五”、“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江苏省跨世纪人才,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事迹已收入《南京年鉴》。
程浩忠
1962年生,巍山镇五村人。197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3年、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室副主任、副教授,1993—1994年任日本国广岛大学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科研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青年技术启明星计划。相继担任电气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2001年获国家杰出访问学者基金,到美国任6所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致力于电力系统规划、安全经济运行,电压稳定,电力市场,电能质量,无功补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有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EI、ISTP发表论文及核心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并有2本专著出版。获上海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次),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多项奖励,2002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是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曾任第一届国际科技发展协会(1ASTED)会议主席,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电力自动化设备》、《继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工程与科学》杂志编委,美国《Power&Energy System》杂志编委。目前,带有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出自:东阳年鉴